首页 > 最新动态 > “我们:与时代同行”学术沙龙纪要
最新动态
“我们:与时代同行”学术沙龙纪要
2025-10-2833
▼  点击下方链接加入我们 



【编者按】10月15日,“我们:与时代同行”学术沙龙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此次学术沙龙分四个子议题,总召集人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作为“我们:与时代同行——当代中国女艺术家优秀作品展”的主题学术活动,此次沙龙旨在汇聚全球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与文化观察者的智慧,从艺术本体出发,深入探讨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如何通过艺术进行自我表达、社会参与和跨文化对话,进而反思艺术如何塑造并回应人们对文化、社会及全球关系的理解。


图片

学术沙龙现场嘉宾合影


议题一

我们”:女艺术家创作中的时代印记与本体探索


图片

议题一嘉宾发言


徐涟(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主持人):

10月13日至14日,中国成功举办了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旨讲话。盛会召开之际,由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办的“我们:与时代同行——当代中国女艺术家优秀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特别邀请和征集作品两个部分,共展出288件作品。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女艺术家成就的展示,也是她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奋斗的见证。在全球妇女峰会的背景下,女艺术家们以艺术的方式诠释了女性的坚韧与美丽。借展览的机会,我们今天邀请美术界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深入探讨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如何通过艺术进行自我表达、社会参与和跨文化对话。

 今天的第一个议题,让我们回归艺术本体,聚焦女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实践,探讨时代浪潮如何内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媒介选择与风格形成;女性创作者如何通过对身体、记忆、情感、自然等传统或非传统主题的再诠释,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超越;以及艺术形式、材料、技法本身如何承载女性的时代感知与生命体验。




王迎春(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个人叙事与宏大历史的交织

作为一名女画家,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美术工作者”而非所谓的“艺术家”。这种理念源于求学时期的认知:那时的培养目标并非培养曲高和寡的艺术家,而是造就扎根现实的美术工作者。因此,在我的观念里,学习美术就是为了投身社会、履行职责。我早期的创作完全围绕具体任务展开,有什么需求就完成什么项目,并未刻意追求艺术表达。真正转折发生在参与北京军区的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筹备工作时——我与靳尚谊、詹建俊、罗尔纯等艺术家共同进行油画创作,首次接触战争题材。随着对相关史料的研究深入,尤其是对抗日战争历史的系统梳理,我开始对这类题材产生深刻的感悟。

此后,我主动前往太行山采风。当地百姓在抗战期间展现的巨大牺牲精神和顽强战斗意志深深震撼了我。作为山西太原人,家人讲述的抗日战争历史片段也让我对这段岁月有着特殊的情结。在这双重动力下,我创作了一系列抗战主题作品,部分作品还获得了奖项。回望来路,这条创作路径的形成既有个人经历的必然性,也得益于学院派的基本功训练。可以说,是时代机遇、历史责任与个人禀赋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今天的我。




何韵兰(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新材料、新媒介带来的表达革新

我15岁来到北京,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改变了我的命运。时代给我很多恩惠,因此我也想着怎样更好地回报社会,但当时的我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开始游历世界,思考新的时代要做怎样的自己。1995年,我和王迎春全程参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到现在想起来还难以平静。来自100多个国家肤色各异的女性用不同的语言共同呼吁世界和平发展,艺术的表达成为大家共同的语言。这让我感受到艺术是最美丽的世界语言,也让我意识到女性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更好地服务社会。从创办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为妇女儿童的发展服务成为我人生的主线。这些工作给我很多感动,也激发了我打破边界的艺术探索,不再为画种所限制,反而让我找到了更为纯粹的艺术表达方式,我会坚持探索下去。今天,女性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希望女美术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也手拉手给世界一个大大的惊喜。




孔紫(中国女画家协会名誉会长):当代人物画的精气神——平凡人的形象

我的创作历程与时代印记紧密相连。在成长过程中,军旅生涯不仅塑造了我的人生观,也深刻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过去,我曾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自学美术,部队中的学习班更是锻炼了我的技艺,提升了我的创作能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这一代画家影响深远,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引领下,我创作了一些主题作品,也体会到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1998年,参与了抗洪主题作品创作后,我深感抗洪战士付出之伟大,我逐渐开始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上的各种奉献,用画笔赞美那些默默付出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女性主义和女性艺术的讨论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一名中国女画家,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未来,我将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思想境界,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也将努力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用艺术的力量传递正能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怀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终身院士):中华文化基因的赓续与弘扬

我是从青海的草原上走出来的,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所以我的第一首诗、第一幅画都是在马背上诞生的。童年所赋予我的,不仅是独特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将个体命运与群体共鸣紧密相连的生命自觉。在伦敦的日子里,我始终致力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回望成长轨迹,我见证了女艺术家群体的蜕变历程:从被凝视的对象,到主动观察世界;从模仿他人风格,到勇敢表达自我;从私人叙事的絮语,到积极触碰公共领域的议题。当代女艺术家早已超越个体情感的抒发,以艺术为媒介介入社会现实,用创作参与时代讨论。我的挚友多为女艺术家,她们身兼多重角色——母亲、女儿、妻子,同时也是艺术家、策展人。我们既畅谈创作灵感,也分享育儿心得;既倾诉生活压力,又憧憬未来。无论对话如何延展,我们始终秉持着共同的信念——努力让自己的艺术之声被世界听见。这种“被听见”的渴望,恰是女艺术家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我坚信,柔软并非脆弱的代名词,反而蕴含着最深沉的力量。



议题二

“我们与时代”:艺术互动与社会议题的介入


图片

议题二嘉宾发言


徐红梅(第二议题主持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部务委员、美术编辑室主编):

新时代,女性主动走进社会现场,以艺术介入公共议题,女性艺术不仅是时代镜子,更成为塑造未来的力量。本场发言的四位嘉宾都是美术领域的杰出学者,带我们穿越30年女性艺术历程,探寻女性艺术走出边缘困境、与时代双向赋能之路:陶咏白作为中国女性艺术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借著作分享在多元共融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女性艺术在研究创作等方面的角色;张晓凌的阐述既让新时代女性看到自身幸福,又揭示女性艺术本体原创理论研究之缺;杨肖从艺术本体出发,勾勒女艺术家超越性别、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的转变路径;吕晓对展览作品的点评,让我们看到女性与时代的相互滋养。从中可见,女性艺术已从“我”转变为“我们”,实现从回应时代到赋能时代的深刻蜕变。中国女性艺术正以空前自信与创造力回应时代之问,参与现实建构与未来定义。这既是展览与学术沙龙的主题,也是“我们与时代同行”的聚焦点与共识。未来,让我们携手关注、支持、投身这场伟大创造,共做时代航程的见证者与同行者,续写女性艺术华章。    



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从《走出边缘——中国“女性艺术”的漫漫苦旅》再版谈起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北京世妇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女艺术家群体长期处于“失声”状态。而世妇会前后,各地自发举办的女艺术家展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场面蔚为壮观,标志着中国女艺术家开始主动表达自我、展现风采。其实,早在1989年就举办过全国范围的女性艺术展览,推动女艺术家从被画、被看转向自主创作,打破了男尊女卑观念及西方二元论中女性作为“物”的桎梏。2016年,我出版的《走出边缘——中国“女性艺术”的漫漫苦旅》一书就记录了这段历程,也呈现出女性艺术创作从个人情感抒发到关怀社会的转变。如今,女艺术家们不仅视野更加开阔,更在作品中融入科技元素,于AI时代依然保持先锋姿态。我由衷地感慨,女艺术家冲破束缚后的创造力与爆发力令人惊叹,她们的创作更紧密地联结世界,印证了中国女性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蓬勃生命力。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现代社会视野中的女性及女性艺术

女性艺术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工业革命不仅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础,更催生了女性主体的觉醒与自我建构,成为衡量现代性的重要标尺。西方女性艺术发展曲折,17世纪美术学院拒绝女生注册,18世纪才限额允许女性入校,直至19世纪现代主义兴起方有改观,女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强大的队伍。中国女性崛起与西方相近,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各领域涌现大批杰出女性,艺术界亦不乏佼佼者。然而,历史书写常掩盖她们的光辉,美术界对女艺术家的关注亦显不足。细观20世纪女性在美术界的贡献,两条脉络尤为清晰:一是现实主义路线,女艺术家积极参与国家救亡启蒙等历史进程;二是创造美之路线,即便在民族危难之时,亦有女性以艺术续写文化之脉。但当下中国美术史中对女性的理论研究仍多依附于男性艺术叙事,并多借鉴西方,缺乏原创性的中国女性美学与艺术理论。鉴于此,加快建设三大体系已迫在眉睫,这也是中国女画家协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杨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今日女性艺术的现实性与主体性

当代女性艺术已跳出早期女性主义的局限,不再困于身体觉醒或“她者”框架,转而进入思想表达、社会介入与跨文化对话的深层维度。这一点在展览中尤为鲜明: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女艺术家多聚焦自画像、花鸟的创作不同,当下作品展现出对现实的广阔观照,从个体生命体验和日常细微感悟切入,角度独特且引人深思。同时,多样题材背后是多元的艺术追求,不同教育背景和技术训练使艺术家风格各异,切入其人生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更打动我的是作品中呈现出“超越性别”的特质,这恰是展览的核心价值。这表明女性艺术早已超越性别议题,成为个体自由表达的载体。而尊重这种表达、探索跨边界交流方式,正是当下艺术界乃至全人类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




吕晓(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破茧成锦:女性艺术与时代的双向赋能

中国艺术史长期由男性主导,传统艺术史中女艺术家稀少,多为被观赏对象且创作题材受限。新文化运动后,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女艺术家渐增。此次展览的五个板块令我印象深刻,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艺术正经历着从“回应时代”到“定义时代”的范式转换。这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自主性与前瞻性上。女艺术家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而是深入公共领域,关注多元社会议题。其次是艺术语言的突破。除传统画种外,综合材料的巧妙运用为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视觉表达与艺术张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艺术院校中女性的占比并不低,但在实际的创作团体里,女性数量依旧较少。而且,当下的艺术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男性主导观念的影响。由此可见,女性艺术群体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议题三

“本土”的生机:女性相关艺术的实践与演进


图片

议题三嘉宾发言


裔萼(第三议题主持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前面两个议题主要讨论中国女性艺术与时代的关系,第三个议题则聚焦中国女性艺术与“本土”的关系,要深入考察的是中国女性艺术对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化进程等问题有着怎样的回应。30年前,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当时的焦点是“女人要和男人一样”,主要关注男女平等与平衡。30年后的今天,时代的进步则体现在我们开始强调“女人和女人不一样”,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发展。这种追求个性与差异性的发展变化,正是当代女性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内核。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如何在中国议题中淬炼永恒的艺术回响

不同时代女艺术家面临迥异的境遇与挑战。清代《玉台画史》虽开创女性书写艺术史的先河,却受限于时代,仅聚焦闺秀群体的“妇德”题材。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指出,历史上女性的缺席源于社会制度性限制,而非天赋缺失,这与《玉台画史》所反映的结构性困境不谋而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形成对比。在独特的社会背景下,女艺术家不仅参与宏大叙事,更以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拓展了艺术边界。当前讨论的重点已从争取平等的“女权主义”,转向对客观“性别差异”的认知与尊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带来多元的观看方式与创作可能。尽管当代女艺术家仍面临现实压力与挑战,但艺术评价的终极标准仍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我们关注女性艺术的独特性,旨在推动一种平等而多元的艺术生态,让不同性别的创作共同丰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成就这个时代最丰硕的艺术成果。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当代女艺术家的创作路径与艺术特质

当下中国女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已极为丰富与多元,对艺术语言的驾驭、创作材料的运用,女艺术家已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面对宏大叙事,她们能够将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和自己的创作联系起来,并以宏阔的视野和精湛的技艺,积极回应国家重大主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此次展览中女艺术家的个性化的叙事也不可忽视,她们善于从微小的切口进入到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当中,将对社会、文化、历史乃至人性的深刻洞察,隐藏于表面温婉、细腻的图式语言之下。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构成了女性艺术的重要特质,这正是当下深入研究与挖掘女性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



孟繁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副主编):艺术批评与理论建设中的女性力量

过去30年间,中国女性艺术的叙事与研究实现了重要转型,从早期聚焦性别对立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向发掘并鼓励女性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与多元经验,使女性叙事更加丰富,并真正融入时代语境。在此进程中,女艺术家与学者贡献卓著:在创作中,她们敏锐捕捉集体文化与个体意识间的张力;在理论与策展中,则致力于将“女性气质”从固有标签中解放,转化为鲜活有力的艺术表达。与此同时,我们尝试进行方法论的建构,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倡导包容,主动聆听更多元的声音;2.主张反思,敢于质疑当下依然存在的隐性不公;3.建立关联,推动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建立多维度、深层次的连接。本次沙龙主题“本土”对女性创作者而言具有双重使命:既意味着回归文化传统,从中汲取养分;也要求直面火热现实,积极回应正在发生的中国实践。这不仅是一个历史坐标,更为我们今天继续深入思考艺术理论与批评中的女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性别研究视野与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创作生态

对于“女性艺术”这一议题,我今天的视角是从美术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性别研究”出发,来观察女性艺术在当下的创作生态。从现象上看,当代女艺术家群体庞大,创作面貌多元,甚至某种程度上,女性对色彩、形式有更强的敏感度和表现力。然而,回望艺术史,伟大的艺术家最终是站在一个中性的、普遍的人类高度被评判的。从这个角度看,性别又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指标。虽然当下女性艺术成就显著,但对比文学、电影,美术领域能深刻全面表现当代女性社会、文化、生活与生命状态的作品仍显匮乏。这并非对女艺术家的批评,而是指向一个更大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女艺术家表现自身,还是男性艺术家表现女性,都亟待拓展。创作出能深刻揭示女性心理与社会问题、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仍然是困难但值得追求的目标。这不仅仅是女艺术家的任务,更是全体艺术家的共同责任。



议题四

“全球”的对话:跨文化的艺术共鸣与协作


图片

议题四嘉宾发言


邵亦杨(第四议题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此次活动聚焦国际艺术与中国女性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从全球视野探讨中国女性艺术。国际艺术女性主义历经三波潮流:第一波争取女性基本权益,如教育、工作、选举权;第二波关注女性虽受平等教育却仍未获得平等权益的原因,指出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差异及女性未充分融入社会政治体系的问题;第三波是近20年来,女性主义与其他平权运动结合,意识到这是整体争取平等的问题。如今,女性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占比甚至超过男性。今天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徐涟组织的这场展览意义重大。活动邀请4位资深专家,他们是艺术理论、艺术史的研究者,将就中国女性地位与艺术发展展开探讨。



王镛(美术理论家):艺术节、双年展等国际平台上的女性呈现

今天参观“我们:与时代同行——当代中国女艺术家优秀作品展”,我深感震撼,这次展览展现了当代中国女艺术家的高水平。近年来,中国女性艺术虽在纯理论争论上减少,但艺术家们正通过作品展现新审美观念。我建议中国女画家协会加强国际女艺术家研究与交流。历史上,鲁迅曾推崇德国女艺术家珂勒惠支,她对中国新木刻运动影响深远;“八五新潮”时,墨西哥弗里达·卡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也影响了中国女画家。还有印度女画家阿姆丽塔·谢尔·吉尔,其艺术观念独特,融合东西方,尽管她28岁早逝,其影响却十分深远。当代中国女艺术家与国外艺术家在艺术本体追求上有相通之处,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组织女画家在国内外办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广中国女艺术家成就。



徐虹(美术理论家):艺术作为社会行动的载体

此次展览有突破,约四分之一作品在思想情感与形式上创新,摆脱传统定式,展现艺术风采。再看七八年前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女画家装置展,其中80多岁女艺术家的作品难以用传统经典艺术史框架评价。其作品形状奇特,内在力量强大,颜色不符常规绘画规则,却充满粗粝原始的生命力,隐喻象征运用巧妙。虽在美术史书写中此类手法评价不高,但她结合自身当下生活感受、处境思考,用传统材料与形式重新组合,作品引人瞩目、令人难忘,且独一无二。若用经典美术史方法创作,易被与男性比较且难获认可。所以女艺术家应忠于自己,发挥生命与创造活力,会取得更好成就。



丁宁(北京大学教授):全球女性艺术在地性响应举隅

邵亦杨博士给出的题目是“全球女性艺术在地性响应举隅”。我在此分享几个例子作为回应。

在意大利一家银行收藏的一件距今约2500年前的陶瓶上记载了关于古希腊陶瓶工作坊的精彩描绘。女神雅典娜和两位天使从天而降,为画面上正在绘制陶瓶的三位男性画师嘉奖,为他们戴上桂冠。在画面的右侧,其实还有一位女性画工,尽管她未获桂冠,却也表明早期女性艺术家的优异,因为可以跻身这样荣誉超群的工作坊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这是目前为止对女艺术家的最早的视觉记录。若论在地性,其核心便在于女画工依托当时约定俗成的媒介和样式,绘制符合特定市场需求的画面,并因此得到高度认可。

耶鲁大学中,林璎的抽象雕塑《女性的桌子》在圆形石头桌子上有一出水口,水盘旋涌出,与同样盘旋排列的年份和女生入学人数形成互动,展示的是耶鲁大学如何从唯有男生的教会学校转变为男女同校的大学的历史痕迹。

格鲁吉亚女雕塑家塔玛拉·科威斯塔泽创作的高达8米的动态钢质雕塑《男与女》在海滨城市巴库呈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瑞典女艺术家洛塔·汉内兹的作品《爱的一部分》被巴黎市政府选定,坐落于卢森堡公园,与美第奇喷泉的古典雕塑遥相呼应。

苏格兰年轻女艺术家艾普尔·派恩原为建筑师,后来决意要当雕塑家。她的作品带有其建筑职业生涯的明显痕迹,变化多端,颇为耐看。

今年9月我去南非访问,参观了当地女艺术家莉娜·斯图泽的工作室。斯图泽擅长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她于2018年完成的雕塑装置《当下即永恒》陈列于米德兰的非洲购物中心前,引人注目。

以上跟大家分享几个例子,意在说明从古代到今天,女艺术家活跃在各个地方,有着令人瞩目的艺术建树。



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对重塑性别观念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参与中国女艺术家文献展,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雕塑家情况,深感教育在人生选择、性别塑造及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时代,艺术主题意识与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艺术形式相互渗透融合,带来新形态变化,与时代发展和教育紧密相连。艺术教育作为保障,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十分关键,为艺术家提供全球化、跨媒介等路径。中国艺术家应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元素,拓展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同时,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时代理论自觉。风尚随时代变,但创造力等共通能力不变。此外,话语权的主动性与理论自觉也很重要。此次展览从策划到后续学术出版,体现大问题意识,若能持续办成年度展与论坛,一定能不断推动艺术领域发展,大家也会积极配合支持 。

(李振伟、闫君、杨晓萌参与整理)






编辑 | 贺   玮

摄影 | 王智坤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转自中国美术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